黄牛
No.7.心情主教
MZ号码 968
精华
3
积分 3685
帖子 3325
升级值 3685 点
财富值 3360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日期 2005-4-13
上次访问 2013-1-24 血型
AB型
状态 离线
|
|
宁为“愤青”不做“犬儒”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微] 点击复制本文地址: http://bbs.exinqing.net/viewthread.php?tid=26138
[font=楷体_GB2312]
[font=楷体_GB2312]
[font=楷体_GB2312] [font=楷体_GB2312]还是在旧历年后的一个夜晚,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小型聚会,与会的多为“白领知识分子”,在绿茶和咖啡的芬香中,有人谈起今年人生的追求或定位,轮到我时,我说:“宁为‘愤青’不做‘犬儒’。”此语显然与当时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不大协调
这话并非我一时心血来潮,实在是有感而发。如果说近十年来,有什么词汇影响中国甚大,而其义项变化又最烈,那我觉得这个词首推“愤青”。在中国,最初创造“愤青”一词,是讥那些狭义的民族主义者们,但近年来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不少人士尤其是知识阶层已经在重新定义“愤青”,他们把所有还多多多少少残存一点痛感,偶尔还会愤怒的人统统称为“愤青”。最为典型的是时下一本叫《愤青史记》的搞笑书,甚至把改革家王安石都归为“愤青”系列。
我自己也亲历了“愤青”内涵的变化过程。曾几何时,我的文章有幸作为抨击狭义民族主义者的一把小刀,然而近几年来,我却几次被人戴上“愤青”的恶谥,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外地朋友来看望我,我们交换了对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看法,这位已经跃进到“有车阶级”的朋友,酒后微醺着脸,笑嘻嘻地说:“原来你还是一个‘愤青’。”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刺激,我当然还是我。那么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稍作思考便不难发现,“愤青”一词内涵的演进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拥有特定知识,技能,一般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也在不断地变换角色,他们过上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出有车,食有鱼,而且已经很难呼吸到来自草根的气息。这样的一种生活是最容易销蚀掉“知识分子”的固有特征的,于是知识阶层的“犬儒化”便成为当下一种惹人注目的时代特征。
西方哲学史上“犬儒主义”是原初意义少有人理会,不过“犬儒派”一词经典却被中国传人们继承了下来。皇帝问一个“犬儒主义”者想要什么恩赐,他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中国的“犬儒”们也常常只需要那么一点恩赐的阳光,甚至不管这阳光是单照在他自己身上还是普照众生,然后就像一只报喜鸟一样高唱: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自得其乐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可就是因为长期被浅薄的乐观主义小酒所浸泡。“犬儒”们也基本失去痛感。对所有不能和他们高歌升平之曲的人无法理解,乃至轻蔑地从牙齿缝里龇出两个字“愤青”,以此表示他们对“愤青”破坏自己愉悦心境的不满,并自以为从此占据了一种道德优越感。
“愤青”就这样成为“犬儒”打压人们思考、愤怒的一根棍子。如果你还在思考还有过愤怒,那么你就是“愤青”;你要想甩掉“愤青”这顶帽子,就必须加入到利益同谋或同盟的大合唱中。这就是“犬儒”的逻辑。
不论知识阶层的“犬儒化”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我想一个写杂文的人大概是无法去做“犬儒”的。这倒不是说杂文作者应该站在谁谁谁的一边,而是因为这一群体正如老杂文家徐懋庸所说:“天生对黑暗敏感。”哪个地方会没有一丁点的黑暗呢?左的会有右的同样会有,所以,杂文作者永远是一个葆有痛感的人,他宁为“愤青”也决不选择去做“犬儒”。
[ 本帖最后由 黄牛 于 2007-6-30 13:06 编辑 ] |
|
TOP
|
心情感悟:8.只要你活着,你的前途永远取决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