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  题: 我来唠叨一把 [打印本页]

作  者: lovever    时间: 2004-12-10 11:45     标  题: 我来唠叨一把

大学生就业难探究:干吗总拥挤在城市

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精英教育刚刚进入到大众化教育初期阶段的国家,为什么那么快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在广大农村,在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等待大学生的光临,所以这里并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困难。


  答案似乎也很清楚: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不均等,就业于城市能够获得在农村无法比拟的收益。然而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城市指向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城市指向的,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在农村就业,再加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即便是在城市自愿失业也在所不惜。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主流价值的聚集地,城市人的生活价值和城市人的生活标准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将发端于城市的理念向受教育者传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递增,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反映城市理念的价值观,所以从价值观念上首先就造成了大学生偏好于城市厌恶农村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是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在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自然地就会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另外,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的实用技能。教育内容的城市指向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作用:有利于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因为其所学知识技能绝大多数是城市专用性的,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可能并无用武之地,于是就造成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更具体的说,大学的专业设置大多是为城市产业服务的,这一点自不必多说,单从一些重要课程的设置上也能明显看出为城市服务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英语课程的设置。从小学到大学,重英语轻语文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对自己的母语掌握得如何好像并不重要,而三级教育对英语学习所提出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如果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算起,一个大学毕业生对英语学习的投资时间至少需要十年,是投资就要求相应回报,英语知识在农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在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上。真正能最充分利用英语知识的,也就是在城市,而且可能还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大城市。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极高,在这种收入不均衡分配状态下,大学毕业生本身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在农村就业。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尤其是为大城市服务的,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都在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拥有的是城市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这种专用性导致他们在农村就业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体现不出作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他们并不适合在农村就业。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指向”的教育培养目标,必须发展“为了农村”的基础教育,必须加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对大学的现有专业进行调整。
作  者: MJLANGZI    时间: 2005-7-27 09:30

我就要但大学生了哦




欢迎光临 心情论坛 (http://bbs.exinqing.net/) Powered by Discuz! 5.0.0 RC2